2019年2月5日,德國聯邦經濟事務與能源部長阿特邁爾公布了《國家工業戰略2030》(Nationale Industriestrategie 2030)計劃草案。
草案以確保德國經濟與技術的競爭力和工業領先地位,保障德國經濟、勞動崗位和人民富裕的長期穩定和發展為戰略目標,列舉了對德國具有重要意義的九大關鍵領域,包括:鋼鐵銅鋁工業、化工工業、機械與裝備制造業、汽車及零部件制造、光學與醫學儀器制造、綠色環??萍疾块T、國防工業、航空航天工業以及增材制造(3D打?。?。
該草案適時的回應了德國目前的焦慮,世界各國在智能化發展中不斷地開始認識到新技術的重要性,都在追求成為相關領域的強者,這給德國帶來了巨大壓力。
草案中還提到德國最主要的國家競爭對手所做出的行動:
在美國,技術發展主要由蘋果、亞馬遜、谷歌、微軟和通用電氣等大型科技集團推動。它們在人工智能、數字化、自主駕駛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發總共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。奧巴馬政府為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支持。而特朗普政府正努力通過“美國優先”政策振興和保護鋼鐵、鋁、汽車工業和農業等傳統工業部門,試圖將此前丟失的份額重新轉回美國。
日本經濟的優勢尤其包括人工智能、聯網機器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汽車工業。日本軟銀集團為網絡技術(人工智能、聯網機器和機器人)設立了愿景投資基金(Vision Fund),該基金將在十年內增長到1000億美元。
在工業政策方面一個特別成功的國家是中國,在2015年啟動了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計劃,通過積極的工業政策來加強十個關鍵技術領域,包括信息技術、高端機器人、航空航天、海洋產業、電動汽車、交通與鐵路、生物制藥和醫療技術。2017年,中國宣布尋求在2030年之前,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領先者。2018年7月,國有集團招商局決定設立1000億元人民幣的“中國新時代科技基金”,用于投資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。而通過“一帶一路”,中國正試圖確保銷售市場和物流的安全。這一戰略將市場經濟原則與積極主動的國家政策結合起來,到目前為止已證明是最成功的。具有國際地位的公司已經在中國涌現,未來幾年,這些公司可能壟斷整個工業領域的技術,從而導致國際競爭徹底實效。
不管最終這份草案最終是否通過,它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在創新與數字化帶來的巨大沖擊下,即便是像德國這樣的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也同樣需要轉型。中國已經搭上了轉型的列車,能否彎道超速就看我們的企業能否抓住這個契機。
榮信為推動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方案,希望您能抓住這次機會!